欢迎访问 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津分中心

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津分中心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心理学堂 > 自我 >

过度的期待其实是虐待

发布时间:2017-12-25 15:34:00 来源:原创

“活得好”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,每个人都对其有着不同的定义。

    然而,有一些人,似乎越努力想活得好,越痛苦,越难熬。就像爬山,爬过一座比一座高的山,却发现永远有更高的山要爬,虽然越活越努力,但却越来越累,越来越不快乐。

    这些人也许在忙于努力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“过度期待”的方式进行自我虐待。

    小时候,大人总会问我们:‘’你长大了想当科学家,医生还是律师呀?”似乎这样问没什么错,这是长辈对我们的职业期待,希望我们有所成就,是积极地正向的期望和引导。

    可是真的是这样吗?

    不否认,合理的期待确实可以激励一个人的成长,有助于鞭策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但是过度的期待如果超出被期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,不符合当事人的心理意愿,超出其能力范围,就是一场“虐待了”。他会一边强迫自己达到父母长辈们的“善意期待”,另一边如果达不到这些期待,就会内心产生强烈的内疚和负罪感。总而言之,达到或者达不到这些过度期待,内心都会是充满焦虑感和压力的。

    更糟糕的是,合理期待和过度期待往往很难区分。凡是“期待”貌似没有不好的,都被认为是美好的,善意的。比如父母希望我们可以成为人中龙凤,领导希望我们可以变成自己的左膀右臂。然而,客观公正的想这些期待并不合理,人中龙凤和领导的左膀右臂毕竟是少数人才可以实现的目标。只不过当这些期待加诸在我们身上的时候,我们大多来不及或者辨别不清是不是合理的,它们就已经披上“道德的外衣”压在我们身上,进而使我们变得痛苦和焦虑。

    如果说小时候是长辈们给我们的 “不合理期待”更多,那么长大了这些不合理期待更多的来源于我们自己。

    我们高考希望自己能考上重点大学,考上重点大学又希望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好就业的专业,就业后又希望自己能进一个500强企业,希望自己能混的风生水起。要求一步步升高,目标一个个升级,却很少思考过这些期待是不是合理的,自己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是否快乐?事实是当我们设定这些目标时,内心并不快乐,过高目标的设定会让我们产生高度的害怕失败的焦虑感,即使目标实现了,还会有更高的目标等着去实现,内心仍旧忐忑不安。会陷入一个期待-实现-更高期待-实现-更高更高期待-实现……的无限循环。让我们看上去积极努力,但却无法休息,无法体会成功的喜悦。

    这就是我们努力“活得好”却很疲惫的真相。

    如何才能摆脱“不合理期待”的魔咒呢?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呢?

    放下我们的“完美主义”,无条件的接纳真实的自己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那个完美的自己,因为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期待。

    我们可以试着把目标订的合理一些,试着在实现每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些鼓励和赞美,不会立刻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,也不会总给自己泼冷水,给自己体验快乐的机会,允许自己放松,享受成功的喜悦。慢慢的就会发现我们比从前快乐许多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