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津分中心

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津分中心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心理学堂 > 家庭 >

切莫将孩子逼出“习得无助行为”

发布时间:2016-12-26 10:11:00 来源:原创

 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医生做心理咨询,说她儿子胆子太小,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,也从不主动结交新的朋友,更不用说参加幼儿园里面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赛了。

    心理医生认真地为孩子做了心理测查后,发现孩子智力正常,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,害怕困难,害怕失败,整个测试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,也没有一般儿童的好奇心。

    同时医生还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,原来他们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,从妊娠起就对孩子寄予了厚望。孩子两岁多时,他们就开始教他识字算数,但孩子的脑袋不“开窍”,为此挨了不少的骂和打,慢慢地,就变得问他什么都不肯开口。

    综合测验时的表现、测验结果及家庭教育情况,这个男孩患的是一种叫“习得无助行为”的心理障碍。

    心理学研究表明,胆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,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,担心自己在同伴、老师或父母面前“出丑”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,心理学上称之为“习得无助行为”。

    一、“胆小”根源在于觉得自己“笨”

    这样的孩子会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咎于自己“笨”,这对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一大打击,因而有这种归因的儿童,往往表现为回避挑战,寻求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,避免出现对自己能力的不良评价。

    碰到障碍、失败时,表现出低坚持性,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,并产生负性的自我认知和不良情绪,即形成一种非适应性的“无助”反应模式,并用这种“无助行为”来消极地保护自己。

    二、“胆小”心理或因父母期望过高

   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,儿童对失败归因方式的形成,与儿童的智力并无关系,却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,及失败后的评价有关。

    若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,要求过高,使孩子无法达到要求,便导致经常失败。

    一方面,孩子由于经常失败使家长由期望变失望,从而招致家长更多的批评、抱怨和贬低,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、沮丧,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与自信,为维护自尊,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,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逃避困难.

    帮助孩子克服“胆小”既然孩子胆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父母身上,那么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由父母入手,逐步改变孩子胆小怕事的性格。

    1.要改变过于挑剔孩子短处的做法。要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,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,使他们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,并重建自信。

    2.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实际生活中,父母和老师很可能曾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说过类似“这么简单都不会,你真笨!”的话语,也在无意间否定了孩子的能力,伤害了孩子的自尊,于是,为了保护自尊,他们学会了沉默:他不说,你就不知道他会不会,就不会说他笨了。

    3.要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成功的认识。在孩子面临失败时,不要动不动就责骂他“笨”,质疑他的能力,发现他们是属于不够努力或是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才是家长的任务。

    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中,利用各种实例,教育他们认识到,失败和成功都是学习和训练成果的一种标志,失败只是代表学习程度还不够,只要更加努力地学习,就会取得成功。

    4.要加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。爸妈们可以与孩子共同体验失败,如与孩子真切地谈谈过去的失败经历与体会,或与他一起参加角逐活动,共享成功与失败。同时可以训练孩子“负重”,即让孩子承担一些有难度的任务,努力就能完成,可以得到肯定与赞扬,不努力就会失败,就会受到批评和责罚。

    孩子的问题往往透露了家长的问题,当我们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,可以反思一下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有什么不当的教育行为,只有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,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孩子的问题。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正好也有这样的问题,看看自己是不是犯了上述的错误。只要我们改变了教育孩子的方法,相信孩子的这种习得性无助行为就能有所改变。